能源储备是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能源法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设立了一系列能源供应保障制度,发挥煤炭的基础保障和系统调节作用,加大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压实能源供应企业能源服务和保供责任,确保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传统能源进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和出口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低碳发展趋势,提升能源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系统规划和优化储备的品类、规模和结构,有利于切实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给,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本专题深度分析当前国际形势下能源储备能力建设路径,展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实践现状,敬请关注。
(作者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传统能源进口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生产和出口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能源低碳发展趋势,提升能源储备安全保障能力,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能源储备也是我国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催生了战略石油储备制度。当时欧佩克石油生产国对发达国家进行石油禁运,促使发达国家成立国际能源署,提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2022年2月,国际油价受地缘冲突的影响,历史性地第三次站上了每桶100美元的高位。为应对暴涨的国际石油价格,国际能源署于次月宣布,31个成员国共同向石油市场释放6000万桶石油储备;随后,美国也宣布未来6个月将向市场每天释放1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总计战略石油储备释放规模高达1.8亿桶。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大规模释放战略石油储备的打压下,国际石油价格迅速下跌,市场担心的新一轮石油危机并没有发生。
为应对地缘冲突可能导致的天然气断供问题,欧盟于当年6月颁布《天然气储存条例》,要求成员国天然气库存2022年冬季前至少达到其储气能力的80%,并在下个冬季前达到90%。该条例自实施以来,欧盟每年都超额完成了天然气储存目标,市场担心的欧洲冬季天然气危机并没有发生。截至2024年11月1日,欧盟储存了约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约占欧盟年度天然气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在地缘冲突下,能源储备的有效性和战略价值进一步凸显。
能源转型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行业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也带来锂、钴、镍、稀土等关键原料需求的迅速增加。国际能源署预计,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2020年至2030年间,锂、钴、镍、铜、锰和稀土等关键原料的市场规模将增加6倍以上,到2040年清洁能源技术的矿物需求总量至少比2021年翻两番,目前全球现有矿山和在建项目到2030年的供应量仅能满足锂和钴需求的50%、铜需求的80%。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甚至声称,“锂和稀土很快将比石油和天然气更重要”。
为保障能源转型的关键原料供应,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在采取行动。美国政府在2022年8月实施的《通胀削减法案》中,针对发展新能源所需的关键矿物制定了干预或限制措施。比如电池的关键矿物和组件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美国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在北美回收利用,且这一比例逐年增加。2023年3月,欧盟发布《关键原材料法案》,以提高其在关键原材料领域的战略自主能力。此外,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关键原料的生产和出口国纷纷针对本土矿产资源提出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一些拥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原材料的国家,正在试图联合组建类似欧佩克的组织,对市场施加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掌握了全球半数以上锂资源储量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和智利3个国家,正在讨论组建“锂欧佩克”。
能源转型势必制造新的资源依赖关系,主要工业国家纷纷未雨绸缪,布局关键矿产战略、建立关键矿产储备机制,保障本国产业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和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国际能源市场中的“双重身份”,让我国面临的能源安全形势更加复杂。
202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7.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7%,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全球的27.6%。更为重要的是,2023年,我国进口原油同比增长11%,天然气同比增长9.9%,煤炭同比增长61.8%。三大传统化石能源的进口规模,均为世界第一。其中,原油对外依存度为76.75%,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为41.97%。
近年来,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高速增长的中国外贸“新三样”,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比化石能源更加严重和复杂。一方面,产品出口对国际市场严重依赖。DB真人2023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大关DB真人网站,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全球第一。美国连续三年成为我国锂电池最大出口目的地国,占比约为19.9%。另一方面,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生产,对部分关键原材料的进口严重依赖。目前,我国铂族金属、钴、镍、锂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且进口来源国家单一。根据海关总署和国内相关行业机构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镍矿进口量较上年增长10.3%,锂精矿进口量同比约增长41%,铜矿砂及其精矿进口量同比增长9.1%。因此,在大力开发本土资源、多样化进口来源的同时,国家应高度重视这些关键原料的储备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炼油能力近10亿吨/年,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8000万吨/年。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我国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届时,我国人均GDP至少要达到3万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将获得极大的改善。石油化工作为提供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行业会长期存在,且将从燃料供应为主转变为以提供原料为主。因此,为保障人民生产生活所需和世界规模的石油化工行业,我国必须拥有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的工具和手段。
根据“双碳”目标,2030年我国将实现碳达峰,2060年将实现碳中和。2030年左右在达峰之后,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体的化石能源使用量将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渐下降,我国的石油消费可能将在某个节点实现自给自足。但是作为世界性的经济和政治大国,我国必须深度参与国际能源市场,通过进出口有效地配置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资源,增强我国经济在全球的竞争力。
国际能源市场高度敏感,频繁波动是国际能源价格的本质特征。仍在持续的地缘冲突、进一步恶化的全球气候及日益频繁的自然灾害,都可能加剧未来全球政治经济、国际石油和能源市场的动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使命,意味着我国在必要时能够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市场治理,维护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能源安全储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规划和优化储备的品类、规模和结构。从当前和未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全球能源形势的基本判断看,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包括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三大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及与新能源生产所需关键原料的储备。“十五五”期间,应根据不同能源品种和原料的自然属性,以及我国能源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现状,进行分类施策。
石油是经济的血液,石油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应始终放在国家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首位。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初步拥有在极端和突发情况下,保障一定时间里国内石油供应和经济社会基本需求的能力,并可在必要时单独或联合相关国家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治理。
“十五五”期间,国家石油储备的建设工作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如期完成全部现有国家石油储备项目建设和收储工作,拥有相当规模的储备石油实物;二是完善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和模式。
“双碳”目标下,未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将有较大的增长。机构和专家普遍认为,天然气的达峰会晚于石油。预计2040年前后,我国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将保持在50%以上。
为保障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国外主要是通过立法等形式要求经营企业建设地下储气库。国际天然气联盟认为,当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30%和50%时,对应的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分别需要超过天然气消费量的12%和20%。
截至2022年底,我国储气能力约为274亿立方米,占年消费天然气量的7.5%。当前,储气能力是我国天然气乃至整个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短板。借鉴国际经验,DB真人政府应统筹全国的储气能力建设规模和目标,以企业为主体加快储气库的建设。
在我国的能源供应中,煤炭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2024年4月发布的《关于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制度的实施意见》,对我国煤炭储备能力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力争到2030年形成每年3亿吨左右的可调度产能储备。
不同于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的实物储备,尤其是大规模的实物储备,存在着一定的经济性问题。202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国家每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建设企业煤炭库存,及时有效发挥增加供应、平抑价格、保障急需的作用。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面向2035发展框架研究报告》表示,我国锂钴镍资源高度依赖国外,到2035年,锂的自给率不超过50%,钴镍资源对外依存度仍处于高位。因此,在大力开发本土资源、多样化进口来源的同时,应高度重视这些关键原料的储备问题。考虑到锂、钴、镍、稀土等关键原料本身的高附加值及其市场价值,在关键原料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上,应采取企业为主、政府为辅的方式,在支持生产企业拥有保证生产最低库存的同时,国家也可以储备一定数量的关键原料。
11月29日,东营原油商业储备基地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项目全面进入现场实施阶段。这是石油销售(商储)公司提升原油储备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作为中国石化专业化子公司,石油销售(商储)公司专注于原油商业储备DB真人网站、管输及贸易业务,是中国石化落实国家赋予的石油商业储备责任的职能单位。自成立以来,该公司持续加强原油储备能力建设,有力保障原油资源供给,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近年来,该公司加速推进原油储备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实施商储基地建设,储备能力逐年稳步提升。目前,由石油销售(商储)公司作为投资主体规划新建的连云港、海南二期、东营、天津实华扩能改造等4个商储基地项目中,连云港商储基地今年已实现机械竣工,海南二期、东营商储基地也已全面进入开工建设阶段,天津实华扩能改造项目正在积极开展地基预处理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资源管理水平,石油销售(商储)公司加强原油采购、储备及运作统筹。该公司始终稳定保持着商储原油合理库存和低成本状态,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中国石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奠定坚实基础。该公司还注重运用智能化技术赋能原油资源管理,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手段,对原油储备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管理,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此外,石油销售(商储)公司凭借其灵活高效的资源保障体系,成功应对了多次突发事件引发的市场波动和原油资源供需失衡。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油品消费断崖式下跌,该公司充分发挥仓储吸纳功能储存富余原油,避免了巨额滞期成本支出,以资源优势防范化解了资源供应和成本风险,助力整体效益提升。(苏 祺)
11月28日至29日,天然气分公司青岛LNG接收站先后完成来自澳大利亚的“克里奥”号LNG运输船和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鸟”号LNG运输船的接卸作业,累计接卸LNG资源超14.7万吨,可满足近15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气需求。
作为中国石化唯一的专业化天然气经营企业,天然气分公司承担着天然气储运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天然气市场开发和销售经营管理等核心业务,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今年以来,该公司围绕资源筹措、管网联通、储气设施建设、用户调峰管理等工作,着力提升天然气储备能力,为供区民生和工业用气需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面对市场形势的变化,天然气分公司形成了“春保耕、夏保电、秋保储、冬保暖”的供应格局,并通过多方筹措进一步提升保供能力。自11月起,该公司优化了长协LNG船期安排,积极采购现货资源,在采暖季前将内外部LNG接收站罐存升至高位,其中,天津、青岛等自有LNG接收站罐存可达80%以上。通过合理安排注采气计划,累计向内外部12座储气库注气28.8亿立方米,实现“满库入冬”,采暖季期间可满足4200万户家庭5个月的用气需求。
今年9月,天然气分公司建成投用广东地区首座LNG接收站——华瀛LNG接收站,年接转能力达600万吨、年供气能力达88亿立方米。未来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后,该接收站年接转能力将提升至1200万吨,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天然气储备和供应基地。
同时,储气库通过线上竞拍形式,面向客户提供配套管输、注气、采气、储气的“一站式”服务和满足客户就近入库、就近出库、灵活提取的“储气无忧”产品,积极推进储运设施经营创效,今年以来累计对外租赁库容1.91亿立方米。
为增强供暖季天然气市场调节能力,天然气分公司还系统研判市场形势,与下游用户提前开展供暖季用气需求对接,统筹优化供暖季资源配置计划安排。此外,公司还充分发挥上海、重庆等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功能,制定不同类型调峰产品开展线上交易,以满足差异化调峰需求并促进市场供需平衡。(王卓然)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迫在眉睫。能源储备涉及范围广、所需资金庞大、管理运营复杂,为切实保障“十五五”期间能源安全稳定供给、不断提升能源储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加强三方面的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政府能源储备的独立运营能力。目前,我国已斥资建设了一批国家石油储备,日常维护和运营成本仍需必要投入。在保持一定储备规模的基础上,探索这些实物资产的市场化运营,减轻财政负担,最终实现自给自足,是必须直面的问题。建议从国家石油储备开展试点,探索储备设施出租等市场化运作的可能性,初步建成能够自给自足的管理和运营体系。
二是形成储备安全保障业务的依法行政能力。依法开展储备安全保障工作,是我国能源储备业务高效运转并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第5章“能源储备与应急”专门就能源储备体系建设作出了规定。有关政府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进一步健全储备安全保障业务的法律体系,依法建设、管理和运营能源储备相关业务。
三是加强国家储备安全保障能力的规划、统筹协调和统一运作能力。储备安全保障能力涉及不同的地区、政府部门和企业,规划和统筹协调能力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基础。发挥不同类型的安全保障能力的作用并形成合力,将成为检验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